【来源:环球网】牛股动力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王楠】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驰的当下,编程教育已从“技能培训”的单一维度,跃升为培养未来人才核心认知能力的关键路径。作为国内编程教育的先行者,猿编程正以“4C体系”为基石,通过跨国研学、文化融合等创新实践,重新定义编程教育的价值与边界。近日牛股动力,猿编程创始人李翊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深度解析了编程教育的理念升级与实践方向。
从技能到认知:编程教育的“底层逻辑”重构
“编程对孩子而言,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李翊开门见山地指出,猿编程创立的初衷并非培养“小程序员”,而是将编程作为锻炼大脑的“综合训练场”。他以脑科学为依据解释:“人的大脑像肌肉,可塑性极强。编程通过即时反馈、问题拆解、调试优化等过程,能系统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工作记忆(底层认知能力)牛股动力,逻辑推理、复杂问题处理(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学科融合能力与自信心(自我效能)。”
这种“认知优先”的理念,在猿编程的课程设计中贯穿始终。以“智能追光板”项目为例,孩子们需要结合科学(光电效应)、技术(传感器原理)、工程(双传感器设计)与数学(数值比较模型)多学科知识,通过代码实现“灯光追踪”功能。“看似是写代码,实则是多学科思维的融合实践。”李翊强调,“这种真实场景下的调试与优化,远比单纯解题更能激发大脑的高阶认知潜力。”
4C体系落地,在实践里培养“人机协作”未来
近日,在猿编程总部举办的“人工智能体验工作坊”活动中,来自中国和美国的青少年在猿编程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人工智能创意作品,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魅力。对此, 李翊表示:“AI最前沿的发展在中国和美国,让两国青少年在交流中碰撞,既能开拓视野,也能探索人机协作的未来方向。”
研学中,中美学生在AI学习上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两国的孩子对AI工具的使用普及度都很高,比如用AI创作、生成内容,同时也都会困惑‘人类如何与AI和谐共处’。”李翊观察到,差异则体现在学习方式上——中国课堂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美国课堂更强调互动讨论。“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将两种优势结合,让孩子们既吸收知识,又提升实践与交流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猿编程的“4C体系”( Cognition:提升底层认知能力;Complex thinking:锻炼复合思维能力;Cross-discipline:赋能学科融合;Confidence:促进自我效能”)在此次活动中亦得到了全面体现。以“AI拍古装照”项目为例,孩子们需先理解图像生成的技术原理(科学),再通过代码调整参数(技术),最终实现符合传统审美的输出(工程与艺术融合)。“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编程能力,更锻炼了跨学科思维——如何将传统文化需求转化为技术语言,这也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李翊说。
在“智能追光板”项目中,孩子们通过调试代码解决“灯光抖动”问题,正是对跨学科思维的实战训练。“当他们发现‘将误差值从0改为50’就能解决问题时,这种‘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验证解决’的闭环,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提升思维能力。”李翊补充道。
AI教育产业链:内容与科技的“双轮驱动”
面对国内AI教育的发展,李翊认为,当前最需补足的是“内容深度”与“科技赋能”。“教育公司的核心是内容与教学手段。内容要贴合时代需求,比如我们强调‘人机协同’而非‘工具使用’;教学手段则需突破传统模式,利用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他以猿编程的平台为例,线上课程可实时观测学生操作,以便教师能精准指导;“线下研学则通过项目制学习,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应用知识。”
对于想投身AI领域的青少年,李翊给出建议:“AI是融合性学科,未来需要与医学、脑科学、农业等领域结合。现在最重要的是开阔眼界,培养跨学科思考方式,而不是单纯‘卷’技术细节。”
从“技能培训”到“认知提升”,从“单学科教学”到“跨文化融合”牛股动力,猿编程正以编程为支点,撬动青少年大脑潜能的全面开发。正如李翊所言:“未来拼的是更高阶的脑力——创造力、融合力、深度思考力。编程教育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的大脑‘升级’提供工具与场景。”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